饮食与母乳到底有没有关系?
对于饮食与母乳的关系,这个问题在实践工作中困扰了我多年,所以当国际泌乳顾问的课程里说到这个话题时,心理一直蠢蠢欲动,特别想表达点什么,终于写下这篇文章,供大家参考。
饮食与奶量无关
在国际泌乳顾问的课程里,在饮食与奶量的关系的观点上,认为是无关紧要的,奶量主要跟乳汁排出的多少有关。因此,频繁的排空乳房(宝宝多吸或者频繁挤奶),是实现母乳喂养最主要的因素。
有篇文献观察了26个母乳妈妈,她们的平均摄入液体(饮料,汤品等)为2860+/-108克/天(其中640 +/- 48克来自食物,2220 +/- 110来自饮料),1/3的母亲摄入液体量低于推荐量,但是母乳喂养的结果没有差异。
还有文献显示,只有在急性营养不良的情况下才与饮食有关,25%的过度水合可能会降低乳量。
结合临床,这个结论能够解释一些现象:
1.有的妈妈,一旦“感觉”奶水不足,就拼命喝汤,结果把自己喝得胖胖的也没有实现母乳喂养;
2.还有的妈妈,比如我的第一个月子,食欲很差,什么汤都喝不下,奶水依然过多;
3.也有的妈妈,喝了不少中药催奶汤,还是感觉没有奶。
理论用于实践,鼓励妈妈让宝宝多吸的理论依据:
1.不管妈妈认为饮食跟奶水量有没有关系,脱离宝宝多吸,将乳汁移出这个因素,都是白搭;不要寄希望什么催奶神器一喝下去,不要经历辛苦的24小时按需哺乳就能轻轻松松实现母乳喂养;
2.只要让宝宝多吸,正常健康的妈妈都能实现母乳喂养,多数妈妈的产乳潜力只利用了64%左右;
饮食与奶量无关?
对于饮食与奶量无关的结论,在现实生活中,的确有的时候无法说服妈妈,因为这些现象,你无法忽视:
1.有的新妈妈,早上喝顿催奶鱼汤,下午就明显感觉奶水多,无论是感觉还是泵出的奶量,都有明显变化;
2.中医把真正的奶水不足,称为“缺乳”,辨证得当,虚者补之,实则泻之,让宝宝有充足的奶水,这无论是中医理论还是临床实践,都能够解释。
理论用于实践:
1.关于辨证用于食疗,不同于西方营养学,需要根据产妇气血阴阳的偏颇,和食物寒热温凉的不同,个性化地采用饮食方案,方能彰显对乳量的影响。举个例子,大家熟悉的花生猪脚汤,用于气虚阴虚食欲尚可,奶水质清量少的妈妈,能够增加奶量;然而同样奶水不足,但是食欲差舌苔腻湿阻中焦的妈妈,花生猪脚汤可能越吃奶水越少。这样的因素,是西方营养学的盲区。人类,既然有了这么多高智商人从不同角度的研究饮食与奶量的关系,我们不妨都参考一下,虽然中医的研究思路不是循证医学。用循证医学来研究中医,中医就失去了她原本的魅力,因为思维方式完全不同。(写到这里,特别感谢香港的国际泌乳顾问Maggie老师的鼓励,她认为:中医,不需要西方循证医学的证明,中医理论本身就已经是非常科学非常完善的。有了她的鼓励,我斗胆把中西医对此的研究综述在一起)
2.但是,不管怎样辨证,如果不让宝宝多吸,违反“妈妈宝宝在一起”这个基本的母乳喂养游戏规则,母乳喂养仍然是一句空话。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很多妈妈遍访名医,喝了很多催奶汤都无法实现母乳喂养的现象。
饮食与奶水质量有关
在奶水质量的问题上,中西医倒是达成一致意见。
1.前年,在意大利召开的欧洲儿科肠胃,肝病和营养学会年会上,一项《母乳研究展望》的专题提出:母乳的质量与母亲的饮食,遗传因素和心理状况有关。
2.在中医,关于奶水质量的研究更加历史悠久而且深刻,例如明代的中医大家万全在他的《幼科发挥》中提到:乳母者。兒之所依為命者也。如母壯則乳多而子肥。母弱則乳少而子瘠。母安則子安。母病食熱則乳亦熱。母食冷則乳亦冷。故兒傷熱乳者則瀉黃色。傷冷乳則瀉青色。乳多者則絕之。不爾令兒吐乳也。乳少者。宜調其乳母。使乳常足。不可令兒飢。
3.更有中医认为,孩子10岁前体质主要受母亲影响,母亲通过奶水来影响孩子的体质。这跟西医的一个理论也是不谋而合,:乳汁中含有婴儿遗传物质的50%。
情绪影响奶量
在国际泌乳顾问课程里,有个观点:情绪影响乳量。原理是情绪紧张或抑郁,影响催产素平滑肌的收缩,进而影响乳汁的排出。
在PUD MED里,输入:mood oxytocin,将会出现1175篇有关文献。
理论联系实际:
1.这就能解释为什么有的妈妈,一个大的情绪波动以后,奶水量骤少的现象。
延伸思考1:饮食,中医经络调理影响情绪
通过辨证的饮食和经络调理方案,能够缓解新妈妈在产后的诸多不适:疲劳,恶露不尽,睡眠不佳,食欲差,二便失调,汗多而虚,腰酸背痛等等症状。
症状缓解,情绪和身体的紧张程度自然更加舒畅,是不是能从西医角度来解释这个现象,提出来供大家思考。
如果从中医的角度来解释经络,饮食的催奶作用,是顺理成章的:辨证缺乳的证型,通过选择食材和经络穴位来纠正气血阴阳,达到纠正缺乳的目的。所以很多妈妈反应,经络做完明显感觉奶水多,就有理论依据了。
延伸思考2:饮食,中医经络调理让妈妈有足够的精力与体力
在国际泌乳顾问的课程中,让妈妈母乳喂养失败的原因中,有一个比较大的因素:妈妈没有足够的体力和精力来坚持母乳喂养。尽管绝大多数的乳房都有泌乳的潜力。
那么,合适的饮食,任何有效的调理,让妈妈精力和体力提升的方法,都是母乳喂养的一个良好的促进。这同时也符合国际泌乳顾问LINDA的ABC理论(即让妈妈舒服是确保母乳喂养的一个有效措施)
结论1:对饮食的重视没有争议
1.国际泌乳顾问的观点:虽然饮食与乳量没有关系,但是饮食跟母乳喂养本身一样值得重视;
2.饮食对奶水质量有影响,尽管中西医认为的影响方面不一样。
总之,研究是人类对世界认识的一个过程,不管研究到哪一步,生活,还得继续。饮食的重要性仍然不可忽视。
结论2:对奶水质与量的影响,不是单一因素起作用
我们通过7年的观察和研究,总结出的“平衡完整个性”规律,在临床指导中还是挺得心应手的,供大家参考:
充足优质的奶水,并不是单一因素起作用的,需要系统思考。
从六个方面,采取个性化的措施,即均衡营养,适时食疗,科学起居,母乳喂养,心理平衡和经络运动。
依据新妈妈的不同体质,以及宝宝成长的不同阶段,六个要素的权重也是不同的,需要时时保持动态平衡。如何保持完整和平衡?还要考虑到宝宝的喂养情况,家庭关系,以及所处的季节因素,来选择适合的方法。有的需要调整饮食,有的需要调理心情,有的需要起居,而有的只需要宝宝正确的吸吮,少数新妈妈需要调理经络,没有统一的办法。
这听起来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,可是,好理解的直接的答案,反而很难预测效果。
为什么一个方法对一个人有效,而对另一个人就无效?而无效时,又去寻找新的方法,如果碰巧新方法有效,于是好心地分享给别人时,却又没有效了。这大概就是为什么网络上,攻略很多,褒贬不一,困惑不已的原因吧。
母乳喂养,没有标准答案,答案在妈妈和宝宝的现状。所谓专家,不只是给方法,而是找原因,这个原因的线索,就藏在以宝宝为中心的“平衡完整个性化”月子理念当中。
最后的说明:
1.特别感谢钰文老师,提供了奶水与饮食的关系,情绪影响乳量的原文献。
参考文献:
1.Water intakes of lactatingwomen.
Stumbo PJ, Booth BM, Eichenberger JM, Dusdieker LB.
From:http://www.ncbi.nlm.nih.gov/pubmed/4061348
2.HYGIEIC CONTROL OF FLUID MILK
FranklinW.Barber,B.S.,M.S.,Ph.D
From:http://whqlibdoc.who.int/monograph/WHO_MONO_48_(p303).pdf
3.http://www.ncbi.nlm.nih.gov/pubmed/?term=mood+oxytocin
4.明。万全《幼科发挥》
5.IBCLC课程教材